服务热线

0898-08980898

网站公告:
诚信为本:市场永远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科普知识

当前位置: NG体育 > 科普知识

园林人须掌握的园林苗木土壤管理NG体育知识

发布时间:2023-07-01 11:43:10点击量:

  (一)土壤及其性状1、土壤的概念: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指出:“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这个定义正确地表示了土壤的基本功能和特性。土壤之所以能生长绿色植物,是由于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性质——肥力。土壤这种特殊本质,就是土壤区别于其它任何事物的依据。土壤肥力虽与土壤物质组成有联系,但主要受土壤性状的影响。2、土壤的主要性状(1)土壤质地:土壤的泥砂比例称为土壤质地。直径小于0.01径为1—0.01毫米的土粒称砂;直径大于1毫米的土粒称砾石。根据土壤质地不同将土壤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和壤质土。砂土:这类土壤含砂粒在80%以上,土粒间大孔隙多,土壤容积比重在1.4—1.7克/厘米3之间,因此,土壤昼夜温差大,通透性好,有机质矿质化快,易耕作,但保水保肥能力差,遇水易板结,肥力一般较低。栽植苗木市要增施有机肥和少量多次地勤追化肥。粘土:这种土壤含泥粒在60%以上,土壤比重在2.6—2.7克/厘米3之间。土壤硬度大,粘着性、粘结性和可塑性都强,故适耕性差。土壤保水保肥力强,潜在肥力较高。但土紧难耕,土温低,肥效不易发挥。壤土:这种土壤泥砂比例适中,一般砂粘占40—55%,粘(泥)粒占45—60%。土壤容重1.1—1.4克/厘米3之间。质地轻松,通气透水,保水保肥力强,耕作爽犁。因此,它是水、肥、气、热协调的优质土壤。(2)土壤结构:土壤形成团聚体的性能,称为土壤的结构性。凡土粒胶结成直径为1—10毫米的团粒状土壤结构,称为团粒结构。这是土壤结构中最好的一种。其形成条件有两个:一是胶结物质。土壤中的胶结物质最主要是粘粒,新形成的腐殖质和微生物的菌丝及分泌物。这些物质与钙胶结在一起,就形成了具有多孔性和养分丰富、不易被水泡散的水稳性团粒状土壤结构。因此,增施钙质肥料(石灰、石膏)有利团粒结构形成。二是外力挤压作用。凡是植物根系穿插、干湿交替、冻融交替和耕作都对粘聚起来的土粒产生一定的外力挤压作用,使之散碎成一定大小的团粒。团粒结构优越性的具体表现:其一,能协调土壤水分和空气的矛盾。由于团粒间存在大孔隙,团粒内又有毛细管孔隙,这就有利于水分、养分、空气三者间的同时存在。从而土壤水、肥、气、热状况协调。其二,具有良好的养分状况。随着水、气矛盾的解决,也解决了水分与养分的矛盾。因团粒表面常为好气分解,团粒内部又为嫌气分解,前者有利于土壤养分释放给作物吸收,后者有利土壤腐殖质累积,养分保蓄。矛盾协调后的水分与养分就能同时而不断地供给作物需要。其三,使土壤松软适度。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疏松多孔,犁耕阻力小,耕作省力,耕翻质量好;土壤细碎而均匀,既不紧硬,又不起浆浮泥;干燥不开大坼。(3)土壤吸收性能。土壤有吸收固体、液体和气体的能力。其吸收方式分为五种。机械吸收作用:这是指土壤将大于土壤孔隙而悬浮于溶液中(如骨粉、饼肥、磷矿粉及粪便残渣等)的微细颗粒机械地阻留下来,使之不随土壤中渗水而流走的一种作用。由于土壤颗粒愈小,排列愈紧密,土壤孔隙愈细,因此机械吸收作用就越强,则土壤保肥性能就好。物理吸收作用:它是指土壤胶体依靠其表面能将分子态养分吸附在表面上,而胶体与被吸附物不起任何化学反应的一种作用。这种作用,由于对分子态养分有保持能力,因此NG体育,土壤中的氨气、尿素、氨基酸等分子态氮就会减少挥发损失。平常在施用易挥发的铵态氮肥时要求复好土就是这个道理。化学吸收作用:这是指土壤中可溶性养分(如某些离子与带不同电荷的离子发生化学作用),由纯化学作用产生不溶性沉淀而固定在土壤内的作用。这种作用,虽然有减少可溶性养分的流失,但被固定下来的养分就难以再被作物吸收利用,故降低了养分的利用率。因此,把磷肥集中施或与有机肥混和施,制成颗粒球肥施和根外喷施,就是避免化学吸收作用的发生,减少土壤对磷酸的固定。代换吸收作用:这又叫物理化学吸收作用。它是指土壤胶体表面吸着许多与它带相反电荷离子的同时,其表面上又有等当量的同电荷的其它离子被代换出来的作用。其实质是一种离子(阳离子或阴离子)代换过程,是土壤胶体所吸收的离子和土壤溶液中的离子在相互代换。所以这种作用是可逆的,即胶体所吸收的离子,又能重新被其它离子代换到溶液中去。从而,这种作用在调节土壤中可溶性养分的保蓄和供应,具有重要意义。生物吸收作用:这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及作物根系和动物等,吸收养分构成有机体而保留在土壤中的一种性能。由于生物是根据自身需要,从土壤溶液中选择吸收各种可溶性养分,形成有机体。当它们死亡后,有机残体又逐渐分解NG体育,把营养物质释放出来,供作物吸收利用。所以生物吸收作用,能保持养分,积累养分,提高土壤肥力。(4)土壤酸碱度。土壤酸碱度是指土壤溶液中存在的H+和OHˉ的量NG体育。通常用PH值表示。PH=7时是中性反应,这时溶液中H+和OHˉ数量相等;pH小于7表示是酸性反应,这时H+多于OHˉ;H大于7表示是碱性反应,这时H+少于OHˉ。土壤酸碱度按其PH值的大小分为七级:PH

  9.5强碱性土壤酸碱性产生原因:土壤之所以有酸碱性,主要是土壤中存在酸碱物质。H+来源主要是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和Al+3;其次是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解离的结果:H2CO3=H++HCO3ˉ,HCO3ˉ=H++CO3ˉ除此之外,还有有机质转化过程中,分解产生的有机酸(丁酸、草酸、柠檬酸等)、岩石风化过程中,化学变化(如含硫矿物氧化)成的酸以及施用肥料加进的酸性物质[如(NH4)2SO4、NH4Cl],当NH4+被作物吸收后,常遗留在土壤中的酸根(SO4-2,Clˉ)都能使土壤酸性增加。OHˉ的来源主要是土壤中碳酸钠、碳酸氢钠等盐类水解以及土壤胶体上含的代换性钠形成强碱转化结果。例如:Na2CO3+2H2O2NaOH+H2CO3NaHCO3+H2ONaOH+H2CO3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能力:强酸性与强碱性土壤都不利于作物生长。不同的作物要求土壤酸碱度不同。如茶树只适宜在酸性土壤上生长,像映山红、马尾松、杨梅、蒜盘子等,就是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而天竺、圆叶包柏、柏木又是石灰性土壤的指示植物。此外,土壤酸碱度对营养元素的有效性及有益微生物的活动都有很大的影响NG体育,土壤过酸过碱还影响土壤良好结构的形成(现不作详细阐述),这些无疑的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5)土壤缓冲性能:在土壤加入酸、碱物质后,土壤所具有的抵抗土壤溶液酸化或碱化的能力,称为土壤缓冲性能。土壤具有缓冲性能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土壤胶体上代换性阳离子存在,对酸碱有缓冲作用。这是由于土壤胶体上代换性阳离子(盐基离子或H+)被代换到溶液中生成了中性盐或H2O。土壤的缓冲性能是土壤的重要特性之一。由于土壤具有缓冲性能,可以使土壤的酸碱度经常保持稳定,为作物和微生物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同时也为指导施肥提供依据。向土壤中施用有机肥料、泥土类(塘泥)肥料、石灰和种植 绿肥等,都是提高土壤缓冲性能的有效措施。 (二)土壤肥力及其因素 1、土壤肥力种类:土壤肥力就是指土壤能够满足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 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而称之。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潜在肥力 和有效肥力。所谓自然肥力,是指自然土壤在未开垦利用之前所具有的肥力;人 为肥力是指人们对土壤进行耕种、施肥、灌溉等农业技术措施而创造出来新的肥 力。因此,任何土壤,耕作栽培植物愈久,可采用的农业技术措施愈完善,人为 肥力所占比重就越大。所以说,土壤是劳动的对象,又是劳动的产物。所谓有效 肥力,是指栽培植物时,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那部份肥力;潜在肥力是指在土壤中 存在,不能立即植物利用的那些肥力。潜在肥力和有效肥力,在得当的农业技术 措施实施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土壤肥力因素:土壤水分、养分、空气和温度,称为土壤肥力四大因素。土 壤肥力的高低,不只是受每个肥力因素数量适当与否的影响,而主要取决于水、 肥、气、热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协调程度的左右。因此,必须研究掌握土壤各个肥 力因素状况和它们的相互关系。 (1)土壤水分状况。“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首先,作物的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水。 这是因为:一般作物要获得一分产量,必须消耗500—1000 分的水,这些水都是 从土壤中供给;作物吸收的养分也需要溶于水后才能被利用;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以 及土壤养分的分解和转化都需要水。其次,水分直接对土壤空气与热量状况起着 制约的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土壤的胀缩性、粘着性、粘结性和耕性等性质。这表 明,土壤水分不仅为作物生长发育之必需,而且还可以通过控制土壤水分状况来 使肥、气、热关系协调。 土壤水分类型:土壤水分按其受作用力的不同,一般分为三种: A、束缚水:这是在土粒表面引力作用下,紧紧地束缚在土粒周围的水分而称之。 这种水在土壤中移动极慢,且有一部份在土粒表面不移动,所以很难被植物吸收 利用。当土壤含水量达到仅有束缚水量时,植物就出现凋萎现象。由于土粒愈细, 吸住的水分愈多,所以粘土的束缚水量大于砂土。 B、毛管水:这是在土壤毛细管引力作用下,保持在曲折微细的土壤孔隙里的水 而称之。这种水能沿着毛细管孔隙向上下左右的各个方向移动。其移动规律是从 湿度大的土层移向湿度小的土层。它是土壤中最适于作物吸收利用的水分。由于 水中溶有各种作物的养分,所以又为作物提供了营养物质。油砂土、潮砂土,出 现的“回潮”或“回润”现象,就是毛管水的上升运动,把地下水引到耕层的缘故。 但是毛管水运动会带来地表蒸发不断发生,造成土壤水分损失,所以生产中常采 取中耕松土,这有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的作用。 C、重力水:这是在土壤水分含量超过土壤毛管力的作用范围时,过多的水受重 力的影响向下渗漏,这种渗漏水称为重力水。它是水稻最有效的水分。尽管渗漏 作用有造成漏水漏肥的现象,适当的渗漏是必要的,它有利于土壤空气的更新及 有害还原物质的向下移动和淋失。 (2)土壤空气状况:土壤空气对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养分转化有密切关系,对根系 发育亦有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各个时期对土壤空气都有一定的要求。 土壤空气的成分:土壤中的空气,一部份是由大气进入;一部份是由土壤中生 物化学过程所产生。由于土壤中生物(作物根系和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和有机 质的分解作用,不断地消耗氧气和产生二氧化碳及其它气体,致使土壤空气与大 气的成分有显著的区别:土壤空气中氧气含量低于大气,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则高 于大气;另外土壤空气经常为水汽所饱和,大气湿度一般只达50—90%;土壤空气 有时还含有少量的还原性气体,如甲烷、氢气、氨和硫化氢。 土壤空气在土壤肥力中的地位:土壤空气供给作物根系呼吸作用所需要的氧。 如缺氧,根系发育受到影响,吸水吸肥机能减弱,甚至死亡。尤其种子发芽期及 幼苗期更加如此。缺氧微生物活动以嫌气性为主,使有机质分解缓慢,造成养分 不足,甚至引起氮素损失,同时,还产生不利于植物营养的还原性有毒物质,如 乙酸、丁酸、硫化氢等。此外,土壤通气不良,有利于病菌滋生,引起植物感染 病害,影响植物生长,甚至死亡。 (3)土壤温热状况:土壤温度对植物生育和土壤中微生物活动以及各种养分的转 化、土壤水分蒸发和运动都有很大影响。作物从播种到成熟都需要一定的温度条 件。一般土壤微生物生活,以土温25—37为适宜,最低是5,最高不超过 45—50。土温过低,微生物活动减弱,甚至完全停止,有机质难于分解,有 效养分缺乏。冷浸田就是如此,所以要排除冷浸水,增施猪牛栏粪、石灰、草木 灰和火土灰,以提高土温。 影响土壤温度的因素:温度是热的表现。土壤热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热,其 次是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作用,放出一定的热量,使土温增高。 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因素很多,有纬度、海拨高度、地形和坡向。但主要是土壤 本身的土壤热特性,如土壤热容量、导热性、吸热性和散热性等。尤其是热容量 和导热性是决定土温最重要的内因。 A、土壤热容量:每1 立方厘米的干土增温1时所需的热量卡数(卡/立方厘米/ 度),称为土壤热容量。水的热容量为1;空气为0.0003;土粒介于二者之间,约为 0.5—0.6。由于土壤固体部分变化很小,因此,土壤热容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土 壤水分和空气的数量,凡水多气少的土壤,热容量就大,增温慢,冷却也慢,温 度变化小;反之,土温变化就大。 B、土壤导热性:土壤导热是指从温度较高的土层向温度较低的土层传导热量的 性能。其大小与土壤固、液、气三相组成比例有关。土壤矿物质的导热性为空气 的100 倍;水为空气的25 倍;有机质为空气的5 倍;空气几乎不传热。由此可知, 土壤导热性的大小取决于空气和水分之间的相对比例。因此,中耕松土有减小土 壤导热性,使表土温度不易向下传递,深土温度不易向上散失。 土温变化的调节:土壤温度随气象因子的影响而经常变化,为了满足作物生长 发育的需要,必须围绕早春增加土温,夏季降低土温,秋冬保持土温的目标,采 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A、合理灌溉:早春寒潮期间多灌水、灌深水,避免土温骤然下降,增强幼苗抵 御低温能力;一般天气期间采用浅水间灌,升温通气,促进作物生长。夏季以增 强土壤散热性为主,采取短期灌深水和经常性的灌水露田相结合,达到散热、通 气、供水的目的,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秋冬时节,一般结合施肥,推行霜前灌水, 以减轻作物冻害。 B、合理施肥:在保证施足肥的前提下,增施有机肥,如火土灰、腐熟的猪牛栏 淤等等,来提高土壤温度。其一,加深土色,增加土壤吸热力;其二,有机肥料 分解中放出热量;其三,土壤疏松,增加空气容量,降低土壤热容量。此外,还 直接提高植物的营养。 C、实行覆盖:早春和秋冬低温季节,运用草木灰、切碎的草子(紫云英)、干(湿) 牛粪、苔藓、塑料薄膜等覆盖地面,能提高土壤吸热,减少散热,有保温防冻作 用;夏秋高温干旱期间,采用稻草或其它作物秸秆覆盖地面,有遮荫防晒,降低 土温的作用,同时,还能减少水分蒸发和消灭杂草。 D、中耕松土:这有利于土壤空气容量增加,减少表土热量向下传导和下层土温 上升的作用。因此,早春,对粘重紧实土壤进行中耕松土来提高土温,加快种子 萌芽;夏季中耕松土,缓和根系活动层土温过高,促进作物根系生长。 此外,利用风障、防风林、熏烟及施用化学增温剂等,均可调节土壤温度,可 以因地制宜进行应用。 (4)土壤养分状况:作物需要的养分绝大部份来自土壤,但是,土壤里的养分绝 大部份存在于难溶性的矿物质中和有机质中,为迟效性,作物难以吸收利用。而 能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离子态速效养分,只占土重0.005—0.1%,存在于水溶 液中和被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上。不过,这种迟效养分和速效养分在一定条件下 能够相互转化。 有机碳化合物的转化:土壤中的纤维素、淀粉、双糖、单糖以及脂肪等有机物, 都不含氮。它们在土壤中转化有两种情况:一是通气良好时,受好气性细菌和真 菌作用,迅速分解,最后产生CO2 和H2O,并放出大量的热。这种热是土壤生 物化学作用的原动力和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来源。CO2 是作物进行光 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二是通气不良时,受嫌气性细菌作用,缓慢分解,只是放出 少量的热和CO2,而累积大量的有机酸(乙酸、丁酸)、甲烷、氢等还原性物质, 障碍作物生长发育。如水稻“翻秋”或“溶蔸”现象,就是丁酸所害。因此,水田翻 压绿肥,结合施石灰,就是为了中和有机酸,消除稻田毒害。 土壤中氮素的转化:土壤中有机态氮占99%以上,无机态氮不足1%;水田的全 氮含量约为0.1—0.2%,无机态氮更少。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氮素,绝大部份由 有机氮转化而来。其转化形成主要有四种: A、氨化作用:土壤中含氮的有机物,如蛋白质、尿素和壳糖(几丁质)等在氨化 细菌作用下,逐渐分解释放出氨,称之氨化作用。不论通气好坏,此过程都能进 行。氨与土壤中的酸根结合成铵盐,为作物吸收利用,或被土壤胶体吸附保存。 B、硝化作用:氨或铵盐在通气良好的条件下,经亚硝酸细菌、硝酸细菌等的作 用,转化成硝酸的过程,称为硝化作用。由于这种作用是在通气良好的情况下进 行,所以NO3-N 存在于旱土中,而水田中很少见。NO3-N 是作物良好的有效态 养分,但不能被土壤胶体吸附,易于随水流失,故深耕松土,保持土壤湿润,有 利硝化作用和防止土壤中氨的散失。 C、反硝化作用:当土壤通气不良,并含有大量新鲜有机质和硝酸盐的土壤中, 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将硝酸盐还原成作物不能利用的氮气而损失,这个过程 称为反硝化作用。这种作用对作物吸收养分和生长带来不利,务必加以阻止。稻 田采用浅水间灌,露田通气和施用铵态氮肥,旱土雨后中耕松土,均可防止反硝 化作用的发生。 D、生物夺氮作用:土壤中的无机态氮(如铵盐、硝酸盐)部份被微生物、杂草、 土壤动物吸收利用,合成生物机体,使土壤有效态氮减少,称生物夺氮作用。尤 以微生物夺氮最突出,当土壤中施用大量新鲜的、含纤维素多的有机肥和其它环 境条件又适宜,微生物就大量活动与繁殖,消耗掉土壤中有效氮素,从而导致作 物氮素养分缺乏或严重不足。 但是生物夺氮作用是暂时的,直到有机肥分解就会停止,同时,微生物死亡后, 氮素仍就归还给土壤,让作物吸收利用。所以这与反硝化作用造成的氮素损失是 完全不同的。 土壤中磷素的转化:一般土壤中磷酸总量(以P2O5 计算)约在0.05—0.2%之间。 红黄壤仅为0.06%左右,就按此计算,这些磷也够供作物若干年丰收所需要。但 是,土壤中能为作物很好吸收利用的水溶性磷(如Na、K、NH4 等磷酸盐及磷酸 一钙)和弱酸溶性磷(如磷酸二钙)很少;而多数为难溶性磷(磷酸二钙)和极难溶性 磷(如磷酸铁、磷酸铝)以及有机态磷。它们需经各种转化,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 土壤无机磷的转化,主要受土壤反应的影响。在强酸性土壤中,磷与铁、铝离子 化合生成难溶性的磷酸铁、磷酸铝沉淀而被土壤固定;在石灰性土壤中,磷则成 为磷酸三钙被土壤固定。只有当土壤反应处于中性或接近中性(PH 值为6.5—7.5) 的条件,磷的有效性才提高。 土壤有机磷的转化。土壤中,有机磷化合物主要有白、核酸、卵磷脂、植素 以及植物体内其他含磷化合物。它们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水解释放出 磷酸。这种磷酸和水解性磷一样,在土壤中再进行着各种转化,变成有效磷酸盐 供作物吸收利用。 土壤中钾素的转化:土壤中钾的含量与成土母质、土壤质地和有机肥料的施用 关系极大。据有关资料记载,发育于紫色土、花岗岩的土壤,全钾量为2.5—5.0%; 发育于第四纪红色粘土的红壤,全钾量为0.8—1.8%;而发育于石灰岩的土壤,全 钾量仅0.68—1.12%。粘质土壤含钾量比砂质土壤高。 土壤中的钾,根据对植物有效性的高低,分为四大类:一曰水溶性钾。如KNO3、 KCl、KHCO3 等,可以被作物直接吸收,但土壤中的含量却极少;二曰代换性钾。 系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钾,作物亦可以直接利用,但土壤中含量也少,仅占土壤全 钾量的0.15—0.5%。通常说的有效钾,是指水溶性钾与代换性钾的总和。但它只 占土壤总钾量的1—2%;三曰微生物活体钾。这类钾存在微生物活体内,但在微 生物死亡分解后,可被作物吸收利用;四曰矿物钾。系指矿石(钾云母、正长石) 中含的钾,是矿物在钾细菌和各种酸的作用下,释放出的水溶性钾。这类钾在土 壤中含量最多,占土壤含钾总量98%以上。不过,土壤中的钾和氮、磷一样,并 不能满足作物生活的需要,亦须依靠施肥来补充。 土壤中各种类型的钾,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相互转化。难溶性含钾矿物,在各 种酸类或钾细菌的作用下,可以释放出水溶性钾。但在含粘粒多的土壤中,由于 粘土具有湿胀干缩的特性,在土壤干湿交替频繁中,土壤中的水溶性钾或代换性 钾被粘土矿物固定起来,成为一种不能移动的钾,使作物根系无法吸收。为避免 这一现象,钾肥宜施在干湿变化较少的土层内,即适当深施,或采用集中(如穴、 条)施,最好是叶面喷。 园林苗木的土壤管理 土壤是树生长的基地,也是苗木生命活动所需求的水分、各种营养元素和微量元 的源泉。因此,土壤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苗木的生长。不同的树种对土壤的要求是不同的, 但是一般而言之,苗木都要求保水保肥能力好的土壤,同时在雨 水过多或积水(除耐水湿 的以外)时,往往易引起烂根,故下层排水良好非常 必要,因此下层土壤富含沙砾时最为 理想,此外,又要求栽植地的土壤应充分 风化,才能提供需要的养分。 园林苗木生长地的土壤条件十分复杂。据调查园林苗木生长地的土壤,大致可分 下几类:荒山荒地 荒山荒地的土壤尚未深翻熟化,肥力低。 平原肥土 平原肥土最适合园林苗木生长,但这种条件不多。 水边低湿地 水边低湿地一般土壤坚实,水分多,通气不良。在这种条件下的土质多带盐碱。 煤灰土或建筑垃圾土 在居住区,由生活活动产生的废物,如:煤灰、垃圾、瓦砾、动植物残骸等形成 灰土以及建筑后留下的灰槽、灰渣、煤屑、砾石、砖瓦块、碎木等建筑垃圾堆积而成的 土壤。 市政工程施工后的场地 在城市中,如地铁、人防工程等处由于施工,将未熟化的心土翻到表层,使土壤 肥力 降低。而且机械施T,辗压土地,会造成土壤坚硬,土壤通气不良。 人工土层就是人工修造的,代替天然地基的构筑物,这个概念是针对城市建筑过 密现象而解决 土地利用问题的一种方法。如建筑的屋顶花园、地下停车场、地 下铁道、地下贮水槽等上 面的栽椬,都可以把建筑物视为人工土层的载体。人 工土层没有地下毛细管水的供应,同 时土层的厚度受到局限,有效的土壤水分 容量也小,如果没有雨水或人工浇水,则土壤干 燥,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天然土地因热容量大,所以地温的变化受气温变化影响小,土层越深,变化幅度 小,达到一定深度后,地温就几乎不变了,是?恒定的。人工土层则有所不同,因为土层很 薄受到外界气温的变化和从下部结构传来的热变化两种影响,土壤 温度的变化幅度较大。 所以天然土地上面的苗木根系能够从地表向下生长到一 定深度,而不直接受到气温变化的 影响,从这一点来看,人丁.土层的栽棺环境 是不够理想的。 人工土层的土壤容易干燥,温度变化大,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易受影响,腐殖质的 形成 速度缓慢,因此人工土层的土壤选择很重要,特别是屋顶花园,要选择保 水和保肥能力 强,同时应施用腐熟的肥料。因为如果保水保肥能力不强,灌水 后都漏走流失,其中的养 分也随着流失。因此如果不经常补充肥料,土壤就会 逐渐贫瘠,不利于植物的生长。为减 轻建筑的负荷,减少经济开支,采用的土 壤要轻,因此需要混合各种多孔性轻量材料,例 如混合蛭石、珍珠岩、煤灰渣、 砂砾、泥炭等。选用NG体育的植物材料体量要小苗木,重量要轻。 沿海地区的土壤 滨海填筑地,因受填筑土的來源和海潮及海潮风影响,如果是沙质土壤,盐分被 雨水 溶解后能够迅速排出,如果是黏性土壤,因透水性小,便会长期残留盐分。 为此,应设法 排洗盐分,如“淡水洗盐”和施有机肥等, 酸性红壤 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常常遇到红壤。红壤呈酸性反应,土粒细,土壤结构不良, 水NG体育分 过多时,土粒吸水成糊状;干旱时水分容易蒸发散失,土块易变成坚实坚 硬,乂常缺乏 氮、磷、钾等元素。许多植物不能适应这种土壤,因此需要改良。 例如,增施有机肥、磷 肥、石灰,扩大种植面,并将种植面连通开挖排水沟或 在种植面下层设排水层等。 工矿污染地 由矿山和T 厂排出的废水里面含有害成分,污染土地,致使苗木不能生长,此类 况,除用良好的土壤替换外,别无他法。坚实的土壤园林绿地常常受人流的践踏和车辆的辗压,使土壤密度增加,孔隙度降低,通透 良,因而对苗木生长发育相当不利。除上述以外,园林绿地的土壤有可能是盐碱土、重黏土、沙砾土等,因此,在种植前 应施有机肥进行改良。 二、苗木栽植前的整地 整地,即土壤改良和土壤管理,其目的是创造良好的土壤耕层构造和表面状态, 协调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等因素,提高土壤肥力,为苗木提供良好条件,因 此,整地是保证苗木成活和健壮生长的有力措施。 苗木栽植前整地工作的特点 由于园林绿地的土壤类型多样、土壤条件十分复杂,因此,园林苗木的整地工作 既要做到严格细致,乂要因地制宜。园林苗木的整地应结合地形进行整理,除满 足苗木生长发育对土壤的要求外,还应注意地形地貌的美观。在疏林草地或栽种

网站地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