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新农民的NG体育新追求苗木
5月29日,在米东区长山子镇上梁头村,村民王惠明(右)在米东区农业农村局驻村工作队队长高璇的帮助下,修剪苗木基地的树木。
乌鲁木齐晚报讯(记者牟敏郭军鸽 贾梦妍 宋建华摄影报道)从企业经理到农村产业工人、从“网红”推销员到操作多种农业机械的复合人才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新职业、新“农人”在我市农村越来越多,带来了收入的多元化以及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种了三十多年地,米东区长山子镇上梁头村村民王惠明没想到,通过手机拍一些苗木基地的苗木视频,给大家普及一些苗木养护知识,就能给自己带来订单和收益。
今年55岁的王惠明20多岁开始种地,以前一直以种植水稻为主。随着乡村振兴产业结构调整,他和弟弟流转了300多亩土地,办起乌鲁木齐市新豫忠盛苗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成立了公司,通过“合作社+农户+企业”的方式,带着村民种植销售苗木。
以前是农民,如今是经理。身份的转变,让王惠明也开阔了眼界,他不仅到国内的苗木展会上参观学习,还参与各类培训,增长知识。
在米东区农业农村局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帮助下,王惠明紧跟市场,引进兼具观赏和净化空气功能的五角枫、文冠果等苗木,以及适宜新疆冬季气候的皂角树。
“随着本地苗木市场的饱和,合作社今年主打新奇特品种苗木展NG体育,以技术取胜。”王惠明说。
今年,王惠明还在网上注册了抖音号,以拍摄短视频、直播带货等多种方式,开展线上订单销售。
市场化经营,让王惠明和合作社社员们都尝到了甜头,今年合作社的苗木已销售了万余株(棵),除了乌鲁木齐,还销往阿克苏、库尔勒、伊犁等地。
王惠明说,现在农村政策好,只要紧跟党的好政策,就能从土里刨到金,在家门口挣到钱。
5月29日早上,乌鲁木齐县甘沟乡土圈村村民赛力克波力赛力克夫妻俩收拾利落,走出家门。只用15分钟就到了他们工作的地方,一座占地30亩的养殖场。
去年年底,赛力克波力赛力克夫妻俩开始在这里上班。现在,小两口一个月就有9500元的工资收入。
“家门口上班领工资,顾家挣钱两不误。”就近就地就业的赛力克波力赛力克尝到了甜头。他说,从养殖户变身领工资的“产业工人”,多亏了村里这座新建的养殖场。
去年,乌鲁木齐县委和县人民政府投资在土圈村建立了养殖场,并购买80头怀胎母牛投入养殖场,壮大该村养殖产业。村里以承包形式NG体育,与一家养殖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按照协议,企业每年向村里交付20万元承包费,同时吸纳本地村民就业。
赛力克波力赛力克被推荐到养殖场上班,多年的养殖户,管护起牛来得心应手。很快,他的月工资就涨到了5000元,妻子也过来帮忙。
随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在首府涉农区(县),村村都有像赛力克波力赛力克这样在家门口就业的人。
5月29日,吕志振打电话安排好一批西瓜的运输,随后又与瓜农联系,对接下一批西瓜。
今年48岁的吕志振是高新区(新市区)青格达湖乡天山村村民,村里有365户村民,家家种蔬菜。
年轻的时候,吕志振种过菜。他觉得自己不是种菜的那块料,于是走出村子做生意NG体育。
他卖水产品、做干果生意。在做生意的过程中,吕志振发现总有内地客户问“有没有新疆的好东西”,啥是好东西,他也开始琢磨。
2017年,吕志振和同学一起打造了绿洲农夫电商平台,主要销售新疆的农特产品,在他心里这些都是好东西。
4月底,吐鲁番西瓜上市,吕志振开始销售西瓜,到现在已销售了20吨。“六七月是西瓜的高峰期。”吕志振说,7月卖西红柿,9月就开始卖村里的红薯。
天山村的西瓜红红薯很受欢迎。2017年吕志振销售西瓜红红薯80吨,2019年他的红薯订单达到1600吨,吕志振和他的优质农产品都成了“网红”。
摸索中,吕志振对瓜果蔬菜的包装、运输有了经验,“必须保证蔬果到客户手上,还是最初的外观和口感。”
近年来,我市通过进村示范、分类培训、加强乡村物流等举措,推动农村电商深入发展。
吕志振说,归根到底他还是农民,他希望通过科学种植和多元化销售,让农民们在丰收的同时再增收。
“等忙完这阵儿,我打算好好培训一下,拿上无人机执照,买一台植保无人机,来年在地里播种、除虫都可以靠它了。”李林说。
李林是乌鲁木齐市白山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也是达坂城区农民致富带头人,他以前在大城市开饭馆苗木,后来回到家乡带着十几名社员种了近千亩香葱NG体育、豆角等经济作物,合作社也由最初的注册资金40万元提升至300万元,业务范围扩展至家畜、家禽、水产渔业养殖、销售,辐射带动农户150余户。
会用旋耕机整地,会开拖拉机进行精准播种在李林眼里,想当新型职业农民,这些远远不够,必须掌握更多技能、会操作更多机械,做“复合人才”。
“以往喷洒农药,村民需要走到田里,而植保无人机可通过一人操作,进行播种、施肥等农业生产,省时又省力。”李林说,他不仅要自己学技术,还把无人机培训技术人员请到村里,带着社员们一起学,更好地发展种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