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ng体育之乡
1950年之前,乌海与葡萄是绝缘的,那时的人们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乌海这片不毛之地与甘甜可口的葡萄能有什么瓜葛,“不宜栽种植被的地区”一度成为了乌海的代名词。
据农牧业部门相关资料显示:1950年,一家姓马的农户在乌海移植成活第一株葡萄。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艾玉清、房树茂等一批立志献身大漠戈壁农林事业的青年人来到建市之初的海勃湾市,他们跑遍了地区大大小小的沙丘、沟壑,揣摸着这方水土的“脾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在大漠ng体育里培植出零星的绿色。
日照时数长、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年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全年相对湿度低,乌海具备优良的葡萄种植气候条件,这在建市之初就已得到论证。
1976年,乌海市百业待兴。年初,市委副书记杨力生代表乌海市委向全市人民提出大面积种植葡萄的口号,并从吐鲁番购进优质苗木,60亩无核白葡萄园在原乌达矿务局园艺场建成。
1985年8月,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史继法带队从甘肃兰州、敦煌到新疆缮善、吐鲁番,一路考察,当年11月,我市作出了《关于加速发展葡萄种植业建立葡萄商品生产基地若干问题的决定》。与此同时,我市还成立了葡萄商品生产基地指挥部,通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葡萄的栽植形式、整形修剪技术、越冬防寒、肥水管理开展试验和研究工作,总结出了适宜乌海地区和其它西北干旱荒漠地区规范化的葡萄幼树速生丰产技术,这成为让葡萄走出庭院走向产业化发展的一次重大跨越。
1990年,全市建成以龙眼为主,无核白、玫瑰香、马奶、园白等为辅的葡萄基地8000余亩。
上世纪90年代初,一方面,由于受国内外葡萄及葡萄酒市场疲软大气候的影响,再加上当时计划建设的葡萄酒厂落空,缺乏保鲜、贮藏技术和设施,运输、销售市场培育滞后,我市生产出的葡萄一度流通不畅,效益很低,葡萄产业陷入低迷,砍挖葡萄树现象严重,造成种植面积大幅度萎缩,最终下跌到不足3000亩。
转机出现在1996年。当年,国家农业部全国水果生产工作会议提出“九五”发展计划和2010年规划《纲要》,明确“在稳定原有果园土地面积的基础上,调整果树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葡萄。
1997年我市开始陆续引进国内外名优新品种,2000年,乌海市三届七次全委会把葡萄产业正式列入乌海市国民经济“十五”规划。从此,我市葡萄产业走出困境,焕发出勃勃生机。
新世纪之后,我市的葡萄产业逐渐得到自治区肯定,乌海葡萄作为特色种植业享受到了自治区的扶持政策。与此同时,市政府也制定并出台了加快葡萄种植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
从2002年开始,我市已连续十年对达标的葡萄种植给予补贴,补贴金额从2002年的200元/亩、2005年的300元/亩,增加到2009年300元/亩,连补三年;葡萄育苗一次性补贴3000元/亩;为鼓励发展设施葡萄,新建连片50亩以上保温温室,一次性补贴20000元/亩;新建连片30亩以上大棚,一次性补贴3000元/亩。同时,在加工ng体育、销售、贮运、品牌建设等相关产业方面,也给予大力扶持。
扶持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和企业的种植积极性,我市葡萄迅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如今已形成“龙头十基地”、”企业十农户”的发展模式,葡萄生产、加工、贮藏、流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力、抗风险力逐步增强,经济效益持续攀升。
去年,市委、市政府再次出台《关于加快葡萄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对集中连片新建园200亩以上(含200亩)最高补贴达6000元/亩。此外,我市还出台了葡萄产业专项贴息政策、鲜食葡萄进直销店优惠政策和酿酒葡萄收购价格补贴政策等,市级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葡萄和葡萄酒研发及适度规模的优良葡萄品种园和砧木圃建设,设立葡萄专项担保基金,全力支持葡萄产业发展。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我市生产的葡萄开始在国家甚至国际相关大赛及展会上崭露头角、屡获殊荣。
1988年,乌海葡萄入选全国优质农产品进京展销会,得到专家和同行们的肯定和赞许;
1991年,国家农业部在郑州举办的“优质农产品展销订货会上”,乌海葡萄获得与天津小站米、洞庭湖系列米、陕西秦冠苹果等历代宫廷贡品齐名的殊荣;
1994年,无核紫葡萄在全国首届葡萄学术讨论会上被评为“优质鲜食葡萄”;
2008年,乌海葡萄取得农业部颁发的全国首批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证书;乌海葡萄基地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和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评为“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无核白和红地球被评为“中华名果”。
2009年,红地球葡萄在第十五届全国葡萄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敦煌)葡萄节评比中获金奖,森田尼无核、火焰无核和无核白获银奖。
2010年,火焰无核、红地球、摩尔多瓦3个品种,在第三届中国·敦煌(国际)葡萄节上,荣获一金三银和三个优质奖;“西口风”葡萄酒在第七届内蒙古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获金奖。
2012年,“西口风”葡萄酒在义乌市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上获金奖;汉森酒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汉森”商标通过国家工商总局“中国驰名商标”认定。
2013年,在德国柏林举办的第17届国际葡萄酒质量大赛(berliner wein trophy)上,内蒙古汉森酒业有限责任公司选送的“2010沙漠城堡赤霞珠干红葡萄酒”、“2010五星干红葡萄酒”、“2008典藏蛇龙珠干红葡萄酒”均获金奖。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几年来,我市葡萄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除了原产品及制酒业外,还带动了葡萄园、葡萄酒庄、葡萄街、葡萄酒博物馆等相关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目前,全市涉及葡萄种植、加工、贮藏、流通的企业共有30多家,其中,葡萄酒加工企业3家,设计生产能力2万多吨;保鲜流通企业10余家,保鲜库能力达10万多立方米,整条葡萄产业链年产值达3亿元,安置劳动力1万多人。海勃湾区汉森酒业、新时针公司、金沙湾公司、景裕园公司、云飞公司,海南区阳光田宇公司、乾源公司ng体育,乌达区吉奥尼公司等8个千亩以上的葡萄示范园、葡萄观赏采摘园、葡萄生态园逐步形成;全市已建成以葡萄为主的农业休闲观光园30多处,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年营业收入1.9亿元;佳奇果品有限责任公司、汉森葡萄酒业公司等一批葡萄贮藏保鲜、流通、加工等龙头企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的葡萄产业化进程。这批产业化项目成为了全市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对增加农业效益、提高农区居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我市以葡萄为主题的休闲农业顺利起步,目前已有2家国家级、2家自治区级休闲农牧业与乡村牧区旅游示范点。
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乌海市葡萄产业将得到健康、持续、蓬勃的发展,到2020年,全市葡萄种植面积达10万亩、葡萄酒庄达13座的宏伟目标一定会实现。
乌海与法国波尔多处在同一纬度,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有效积温高,无霜期达156~165天,水土光热资源丰富,适宜蔬菜瓜果生产,特别是适合葡萄种植,是国内可与新疆吐鲁番地区相媲美的优质葡萄生产基地。
乌海拥有葡萄基地近3万亩,是内蒙古自治区规模最大的葡萄商品生产基地,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和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评为“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2008年乌海葡萄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全国首批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并被推荐为北京奥运会安全优质葡萄。乌海培育的“无核白”等品种被评为“中华名果”,并获得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全国第十一届葡萄学术研讨会优质奖等荣誉。汉森葡萄酒走出国门,在法国、德国和英国分别获得7项大奖,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吉奥尼酒庄葡萄酒ng体育在第二届领袖产区(中国)葡萄酒质量大赛中获优质奖;乾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葡萄产品获得国家有机绿色食品认证。
乌海葡萄产业形成了“龙头+基地”、“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以葡萄为主题的休闲农业强势起步,已有2家国家级、2家自治区级休闲农牧业与乡村牧区旅游示范点,葡萄街、葡萄酒博物馆成为城区的主题景观,吸引着众多市民和游人前来参观,葡萄产业呈现出一、二、三产业相融互促的发展态势。